关于印发《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试行)》的通知(院1707)
附件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2).docx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文件
岭南职院〔2017〕7号
关于印发《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书院)、部、处(室)、中心(馆):
为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8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自身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最新精神,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强化现代质量理念,建设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自我诊改工作机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覆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以下简称五层面),融入“教育研究→规划方案→开发建设→招生入学→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创业→质量评估”教育教学全流程,实现全员覆盖、全程贯穿、系统联动,充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持续性原则。构建以“教·学循环-课程循环-专业循环” 为核心的质量生成循环,各循环按照基于“规划目标-质量标准-组织实施-自主诊断-学习创新-改进优化”六环节质量改进螺旋和“诊改监控-改进复核-绩效考核”三连环质保手段的诊改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诊改周期、内容和方法,实现质量保证诊改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三)递进性原则。根据质量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按照“建→诊→核→融”四个阶段,递进实现建立诊改体系、开展自主诊改、复核自主诊改、质量文化全面融入的阶段目标。
三、基本思路
借鉴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知识管理等理论,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以“五纵五横、全流程、信息化”为基本框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以质量生成循环为基础、按照六环节质量改进螺旋和三连环质保手段运行的诊改机制,形成立体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诊改体系,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简称为建设“1563”内部质保诊改体系(“1”即一个理念、目标、流程线、信息平台,“5”即五纵五横,“6”即质量改进螺旋六个环节,“3”即三连环质保手段、 三全质量保证)。
四、体系建设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设计
按照“五纵五横、全流程、信息化”基本框架,重点建设五层面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形成全过程、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构成要素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要素关系表
五横 五纵 | 学校 | 专业 | 课程 (教·学) | 教师 | 学生 |
| |
决策指挥 | 组织领导 | 校长、党委书记、质量保证管理委员会 | 教务处 相关部门 | 教务处 相关部门 | 人事处 教务处 相关部门 | 学务部 相关部门 | 规划目标 |
教育研究 | 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1.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及岗位需求;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1.面向岗位的职业标准;2.专业前沿知识、技术;3.教研教改 | 教师发展需求 |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
规划方案 | 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2.内部质保体系建设规划与目标 |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 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 学生素质教育规划方案 | ||
质量标准 | 1.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2.各类教学管理环节质量标准;3.学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4.学校、二级单位质量保证机构考核标准等 | 专业建设标准 | 1.课程建设标准;2.课程教学标准 | 1.新教师入职与上岗标准;教师发展标准;2.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等 | 学生综合素质标准 | 质量标准 | |
质量生成(培养过程) | 招生入学 | 招生 | 生源分析 入学教育方案 |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 三年学业规划 | 组织实施 |
教育教学 | 1.学校年度工作计划;2.事业发展规划实施;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4.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 1.专业建设规划方案实施;2.人才培养方案实施;3.专业质量文化建设;4.新专业按规范程序设置 | 1.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实施;2.课程教学计划落实;3.课程教·学实施,学生输出学习成果 |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方案实施;2.教师教研科研工作;3.教师社会服务工作;4.教师发展培训 | 1.学生素质教育规划方案实施;2.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
考核评价 | 学生毕业资格审定 | 专业学习成果(毕业要求)评核 | 1.学生学习成果评核与课程学分评定;2.评教;3.评学 | 教师绩效考核 |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 ||
就业创业 |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起薪、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离职率、母校满意度、自主创业比例等指标 | 核心课程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度和满足度 | 课程教学满意度 | 1.毕业指导;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1.就业指导; 2.创业指导 | ||
资源建设(人财物实践基地) | 人力资源、经费保障、校企合作、教学条件建设等 | 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使用 | 教师发展支撑资源建设、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 | 学习环境与设施 | 实施保障 | |
支持服务 (制度保障、安全与生活保障) | 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改与报告制度;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教学部门二级质量保证制度(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管理制度;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等 | 专业发展管理办法 | 1.课堂(含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办法;2.企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办法;3.教学评价方案等 | 1.教师评价及绩效考核办法;2.教师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管理制度等 | 1.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2.学校安全设施和生活环境保障、特殊学生群体生活保障 | ||
监督控制 |
诊断改进 | 1.学校、二级学院自我诊改工作机制;2.阶段性质量预警机制 | 常态化的专业自主诊改机制 | 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自主诊改机制 | 常态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自主诊改机制 | 育人、服务部门工作及效果自主诊改机制 |
诊断与改进 |
质量报告 | 1. 二级单位年度自我诊改报告;2.学校年度自我诊改报告;3.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4.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报 | 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 | 1.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2.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师资建设质量年度报告 | 1.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 ||
外部评估 | 第三方评价;用人单位评价 | / | / | / | / | ||
信息化 平台 | 教学信息化平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诊改专题网站 | 信息运用 |
(2)组织体系建设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
成立由校长和党委书记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指挥、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质量保证决策指挥组织——质量保证管理委员会,对各组织进行指导、调度、监管等,负责考核学校各部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绩效(如图1)。
图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流程图
教务部统筹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责任主体;二级学院是质量生成的首要核心组织,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学务部统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二级学院、思政部、博雅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共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生成组织各部门共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务部、实训中心、校企合作管理中心等属于资源建设组织,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办学场地、人力、财力、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办学等资源保障。
总务部、图文信息中心、宣传部等属于支持服务组织,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安全与生活、信息化、质量文化宣传等服务保障。
质量与发展中心为监督控制组织,负责学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改体系设计,执行诊改监控、改进复核等工作。
五大组织分别归属纵向五大系统,相互协调联动,共同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
2.建立学校→二级单位两级质量保证组织
成立二级单位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组长由二级单位负责人担任,负责本部门各项工作的质量管控,执行学校质保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工作指令,撰写本部门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等。二级单位质保小组工作由学校质量保证管理委员会考核。
(3)目标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从而确定本阶段五层面的建设目标,形成具有依存关系的目标体系(如图2)。
图2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之目标体系图
(4)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确定的目标,制定具体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如表2所示:
表2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之质量标准体系构成表
层面 | 主要标准类别和要素 |
学校 | 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学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学校、二级单位质量保证机构考核标准等 |
专业 | 结构标准:专业群的划分标准;特色或重点专业群标准等 运行标准:专业设置标准;新专业申报和审批标准;专业预警标准;停招(办)专业审批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规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标准等 水平标准:校内合格专业标准;校级重点专业标准;省级品牌专业标准等 |
课程 | 开发标准:课程标准(规范);教案编制标准;教材建设(选用)标准等 运行标准:课堂(含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技术技能项目训练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质量标准;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践标准;课程考核环节质量标准等 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标准等 水平标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标准等 |
教师 | 新教师入职与上岗标准;教师发展标准;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岭南名师评选标准;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等 |
学生 | 学生综合素质标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质及创新创业素质等 |
(5)制度体系建设
围绕学校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五层面的管理制度,为内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表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之制度体系构成表
层面 | 主要制度要素 |
学校 | 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改与报告制度;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教学部门二级质量保证制度(教学工作诊改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等 |
专业 | 专业发展管理办法等 |
课程 | 课堂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办法;企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办法;教学评价办法;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理法等 |
教师 | 教师评价及绩效考核办法;教师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管理制度等 |
学生 | 学生发展诊断制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 |
(6)信息化平台建设
1.开发过程性采集平台,实现无痕监控
建设智能化移动与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信息,通过学生日常考勤、学习成果检测、即时问卷、即时评教等方式反馈信息,及时诊改,建成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
2.挖掘平台数据,实现基于数据信息的运行管控
制定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将状态数据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绩效判断的主要来源和分析依据,不仅满足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和常态监控数据的动态管理,还能满足问题与薄弱环节诊断,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3.建立质保专题网站,动态体系化展示诊改工作信息
根据网站功能定位,系统设计网站结构,制定网站信息上传审核管控制度,实现质保工作动态及时更新、诊改工作信息按时发布、各级质量保证诊改报告定期公开。
五、诊改与复核
(1)整体运行模式
按照“规划目标-质量标准-组织实施-自主诊断-学习创新-改进优化”六环节质量改进螺旋和“诊改监控-改进复核-绩效考核”三连环质保手段诊改运行机制,结合二级学院(办学单位)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自主保证的主体责任需要,建立二级学院 “教·学循环-课程循环-专业循环”中责任主体自主诊改为主,学校监控、复核、考核为辅的诊改运行模式(如图3)。
图3学校质量自主保证诊改运行模式
(2)开展自主诊改
五层面质量责任主体以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分析为基础,适时对照任务目标和质量标准,适时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形成常态化质量保证自我诊改与报告机制,以高质量地全面达成并创造性地超越原定工作目标(如图4)。
图4 质量责任主体自主诊改流程
(3)诊改监控
依据全流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以“教·学循环-课程循环-专业循环”质量生成循环为核心,通过质保体系全流程关键环节诊改档案抽查、阶段性评价、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二级学院质量生成自主诊改监控工作。
表4 学校诊改监控方式表
质量生成层面 | 执行依据 | 诊改监控方式 |
课程教·学 | 课堂(含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办法;企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办法;教学评价办法;课程考核环节管理办法;新教师入职与上岗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标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 | 事前:1.查看新教师岗前培训记录及上岗资格评定档案;2.抽查二级学院学期初教学检查(诊断)问题改进档案等 |
事中:1.监控学生教学反馈、督导听课反馈、学校领导听课检查、教师反馈学生的问题改进成效;2.抽查二级学院期中教学检查(诊断)问题改进档案;3.分析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等 | ||
事后:1.分析学生评教数据;2.抽查二级学院课程考核环节诊改档案;3.抽查课程(含技术技能项目训练、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等 |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管理办理法等 | 查看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等 |
专业建设 | 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发展管理办法;教师发展标准;教师评价办法等 | 1.开展年度专业评价;2.查看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等 |
(4)诊改复核
学校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附件1)中诊断项目参考表的指标要求,开展二级学院自主诊改的复核工作,并将复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对应指标的评分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在校长、党委书记统一领导下,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各层级内部质量保证组织及其职责分工,逐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扎实开展诊改工作,为诊改工作通过省教育厅复核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建立奖惩机制
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适时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部门、个人奖惩挂钩,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运行提供动力保障。
(3)提供经费保障
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有效落实、平台开发、自主诊改及改进复核等工作安排专项经费,确保诊改工作收到实效。
七、工作推进计划
表5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实施进程表
序号 | 工作阶段 | 工作类别 | 工作任务 | 负责部门 | 预期成果 | 完成时间 |
1 | 第一阶段:建立体系(2016.9- 2017.8) | 成立专门负责机构 | 成立职能部门 质量与发展中心 | 教务部 校务部 | 学校文件 | 2016.9 |
2 | 学习培训 |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省厅诊改相关文件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领会精神 提高认识 | 2017.2 | |
3 |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 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学校文件 | 2017.3 | |
4 | 健全组织 | 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委员会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学校文件 | 2017.4 | |
5 | 成立二级学院质量保证工作组 | 二级学院 | 二级学院文件 | 2017.5 | ||
6 | 完善规划 确定目标 | 学校服务面向的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 院办公室 | 规划文本 | 2017.6 | |
7 | 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专项子规划 | 院办公室 | 学校文件 规划文本 | 2016.8-2017.5 | ||
8 |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 人事处 | ||||
9 | 学生素质教育方案 | 学生处 | ||||
10 | 各专业建设方案(2017.9-2020.8)、课程建设方案(2017.9-2020.8) | 教务处 二级学院 | 方案文本 | 2017.6 | ||
11 | ||||||
12 | 建立标准 | 学校、二级单位质量保证机构考核标准 | 人事处 质量与发展中心 | 标准文本 | 2017.6 | |
13 | 专业、课程层面的标准系列 | 教务处 | 2017.6 | |||
14 | 新教师入职与上岗标准;教师发展标准;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 人事处 教务处 | 2017.6 | |||
15 |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岭南名师评选标准;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学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人事处 |
2017.6 | |||
16 | 学生综合素质标准 | 学生处 | 2017.6 | |||
17 | 完善制度 | 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改与报告制度 | 质量与发展中心 人事处 | 学校文件 制度文本 | 2017.6 | |
18 | 专业、课程层面的系列制度;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2017.6 | |||
19 | 教学部门二级质量保证制度(教学工作诊改实施细则) | 二级学院(部门) | 二级学院(部门) 制度文件 | 2017.7 | ||
20 | 人才培养状态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学校文件 制度文本 | 2017.7 | ||
21 | 学生发展诊断制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 | 学生处 | 学校文件 制度文本 | 2017.7 | ||
22 | 建设平台 | 建设智能化移动与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及无痕监控 | 教务处 图文信息中心 质量与发展中心 | 智能信息系统 | 2017.3-2019.3 | |
23 | 建立质保专题网站 制定网站信息上传审核管控制度 | 图文信息中心 质量与发展中心 | 信息平台 学校文件 | 2017.11 | ||
24 | 第二阶段:自主诊改(2017.9- 2018.8) | 自主诊改 诊改监控 形成报告 | 学生素质教育成效自主诊改 | 学务部 | 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年报;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 每学年末 |
25 |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自主诊改 | 人事处 | 师资建设质量年度报告 | 每学年末 | ||
26 | 课程教·学自主诊改 | 二级学院(部门) | 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每学期末 | ||
27 | 课程建设自主诊改 | 课程建设质量年报 | 每学年末 | |||
28 | 专业建设自主诊改 | 质量年报 | 每学年末 | |||
29 | 年度专业评价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评价报告 | 每年9 | ||
30 | 年度部门自我诊改报告 | 二级学院 相关部门 | 报告文本 | 每学年末 | ||
31 | 学校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 质量与发展中心 相关部门 | 报告文本 | 每年9-11月 | ||
32 |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 |||||
33 |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 |||||
34 | 第三阶段:诊改复核(2018.9- 2018.12) | 诊改复核 | 复核五层面自主诊改工作 | 质保管委会 质量与发展中心 | 结果文本 | 2018.10 |
35 |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报告文本 | 2018.11 | ||
36 | 根据需要修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 质量与发展中心 | 内部质保方案修订版 | 2018.12 |
附件: 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
改进实施方案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5月24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