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世磊:基于OBE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评价数据与PDCA的深度联动
1.1数据来源与采集方法
数据是持续改进的核心驱动力,需覆盖多维度、多主体。过程性数据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课堂行为数据,比如签到率、提问频率、在线讨论活跃度(通过LMS系统采集);第二项目进展数据,比如小组任务完成度、阶段性成果评分;第三结果性数据,比如考试、实验报告、毕业设计评分;第四长期追踪数据,比如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调查;第五第三方数据,比如企业反馈、实习考核表、行业技术需求报告;第六同行评审,比如其他高校同类课程评价标准对比。
数据整合技术,通过建立教育数据后台,打通教务系统、学习管理系统(LMS)、企业反馈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汇聚与分析。例如,某高校利用PowerBI仪表盘实时展示各课程达成度趋势,支持教师快速决策。
1.2数据分析方法与改进策略
比如,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满分为20分,学生平均得分16分,则达成度为80%。通过差距归因分析横向对比不同班级、教师、年度数据差异,纵向追踪同一学生多学期能力成长曲线,比如从“基础绘图”到“参数化建模”的进步。
1.3教学策略优化
教学策略优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评价数据的分析将PDCA循环理念引入,优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短板,最终提升教学效果。其逻辑链路为“Plan-Do-Check-Act”,教学策略优化的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在“计划(Plan)”阶段,详细分析评价数据,确定与预期学习成果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基于差距,重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的教学改进目标;在“执行(Do)”阶段,根据新确定的目标,设计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弥补差距;在“检查(Check)”阶段,再次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数据,与之前设定的改进目标进行对比,评估新教学策略和活动的效果,判断是否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最后,在“处理(Act)”阶段,如果新策略有效,将其标准化并纳入后续的教学计划中。对于仍然存在的问题,再次回到“计划(Plan)”阶段,重新制定改进措施,开始新的PDCA循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评价数据的结果不断用于推动教学的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以更好地实现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在PDCA循环理念引入教学策略优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重构,通过数据分析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基于目标拆解知识点,将课程目标拆解为子能力模块,并对应设计教学单元。再通过分层教学策略按学生能力分组,通过前测数据将学生分为基础组、进阶组,分别设置差异化任务。
第二、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融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课前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习基础理论,完成在线测试;课中分组设计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导师提供实时反馈;课后提交3D模型与仿真报告,企业导师线上点评;最后通过数据分析追踪学生预习完成率、课堂互动频率、项目得分分布,动态调整任务难度。也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融合,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是建立多维度线上资源,比如微课视频,针对难点知识制作5~10分钟精讲视频。虚拟实验,利用ANSYS仿真平台让学生远程完成结构强度分析。
第三、技术赋能的精准干预,通过分析技术挖掘学生的行为数据,比如通过眼动追踪分析学生实验操作时的注意力分布,发现操作盲区;利用NLP技术分析课程讨论内容,识别高频困惑点;建立实时反馈系统,将人工智能DeepSeek集成到雨课堂的课程平台自动回答学生的提问,通过反馈系统可以实现预警机制,若学生连续3次未提交作业,系统自动推送提醒至教师端。
1.4评价方式的重构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见表3),在评价指标中可根据成果产出情况或者企业的反馈实时调整各个权重比,以期达到动态权重的调整。除此之外第三方评价的嵌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导师评价过程中,企业导师会从从实用性(40%)、技术深度(30%)、市场价值(30%)三个维度评分。最后与兄弟院校交换课程作业的跨校评审,采用统一标准匿名评审,减少主观偏差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
1.5教学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1.5.1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OBE-PDCA工作坊
教师进行学习目标分解,熟练使用数据诊断工具,比如掌握仿真软件(如COMSOL)、学习分析平台(如Tableau)的操作;组建跨学科教研组,组织各学科的教师联合设计跨学科课程以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企业挂职制度,教师每学期赴企业实践1个月,更新行业技术认知。
1.5.2资源动态配置机制,实现弹性经费支持
设立“教学改进专项基金”,优先支持达成度低于70%的课程采购设备或外聘专家。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比如某高校与华为共建“5G通信实验室”,企业提供设备与工程师,学校提供场地与基础研究数据。
1.5.3学生参与式改进,组织学情听证会
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代表、教师、教务人员共同审议课程改进方案,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如“理论优先”或“项目优先”),系统记录选择偏好并优化资源推送。
来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索世磊、王娜、宋慧、王海艳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427)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