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理论>详细内容

研究理论

魏凡松: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专业教学诊改问题透视与发展路向

来源:《科教导刊》 发布时间:2025-05-13 10:50:05 浏览次数: 【字体: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专业教学诊改的发展路向

1.1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1.1.1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长效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平台,与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深度且长效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建立定期沟通与协商机制,共同商讨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等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使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1.1.2创新合作内容与形式

学校与企业可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学院,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企业专家可通过远程指导,实现跨地域的实时教学互动。

1.2完善教学诊改体系

1.2.1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教育部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除了传统的考核指标外,增加对产教融合成效的考核指标。例如,设置“企业参与度”指标,考量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的投入;设立“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指标,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数据进行评估。同时,注重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反馈,及时更新指标内容,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2.2强化诊改过程管理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诊改监控机制。从专业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实施、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教学质量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教师教学活动数据、企业反馈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3.1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运作,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生产流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1.3.2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激励机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加大对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考核权重,对在产教融合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对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进行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将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成果,如企业技术服务成果、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等,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激发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1.4提高参与度与获得感

1.4.1加强宣传与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分享产教融合对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产教融合项目介绍、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的认知度。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结合产教融合项目,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发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

1.4.2优化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须从多维度进行优化。在课程设置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面,融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和典型案例等。基地建设上,学校应加大投入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模拟企业环境流程供学生开展基础与综合实践。过程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从计划制定到成果考核各环节的标准规范,全程跟踪评估,定期收集学生与企业反馈并及时调整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获得感。

来源:《科教导刊》

作者:魏凡松(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