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理论>详细内容

研究理论

彭飞霞:转向增值评价:数字技术支持职业教育 学生评价的模式演进

来源:《职教论坛》 发布时间:2024-12-13 08:50:56 浏览次数: 【字体:

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的形成机理无法直接转化为增值评价的运行机制,其运行机制还需要依托“技术—网络—标准”的支撑,通过与多元利益主体联动,形成多维反馈机制,最终实现数字化技术支持的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的良性运行。

(一)平台架构:夯实增值评价的基础

要实现职业教育学生的增值评价,首要条件是整合职业教育校内校外资源,形成基础性平台,其核心是数据、算法和算力的互动与整合。

1.数据是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的基础。增值评价得以实施,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体的数据表达和信息挖掘基础上。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能力”的教育,意味着其数据的获取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开展,其来源越广、层次越深、时间跨度越大,对学生个体画像越清晰,就越能精准评价出学生在具体活动、具体课程和具体时段所提升的能级。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据采集通道还不够健全、个体身份识别技术难点尚未突破、采集体系的内部障碍还较多,难以广泛采集到相关数据。因此,平台架构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数据采集瓶颈,在厘清增值评价数据需求之后,建构相关数据的采集方法和配套工具,并嵌入到系统平台中。

2.算法包含指向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的直接算法和辅助算法。直接算法主要依托增值评价标准,完成学习数据对比,评价学生在具体职业教育学习活动、课程学习和阶段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提升。由于增值评价不仅关注技能的提升,也关注综合素质发展,这就要求算法整合多种数据,并根据其实际效应,进行算法层面的调整,使算法能与实际需求保持同步调整。辅助算法主要包括数据获取的算法、学习引导的算法、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参与的算法等,这些算法需要在参数、模型、使用需求和现实成效中不断优化完善。

3.算力是围绕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所形成的计算能力。由于增值评价要大量采集各类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通过视频判断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通过情境感知设备判断学生境域等,这些采集点、采集内容的获取,需要较大的算力作为支撑。

(二)行动网络:理顺行动主体职责

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尝试打破“绩效主义”倾向,使评价更加价值多元,形成以“回应”“促进”“引导”等为核心理念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基于共同价值和充分协商的行动网络,使增值评价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首先,确立核心行动者。在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中,教育管理部门是核心行动者,他们通过组织增值评价行动发挥作用。教师和学生本人是行动网络的关键,对于教师而言,自身是学生增值评价的行动者,同时也受增值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等;学生是增值评价的又一关键行动者,增值评价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的发展,接受增值评价本身也意味着评价规则的改变,需要学生主动适应评价过程。数据、算法、标准等成为行动网络的关键节点,其中数据和算法是当前需要关注的强制通行点。行动网络运行的过程,本质是围绕增值评价理念开展转译行动的过程,并在转译中实现多主体围绕增值评价合理运转。

(三)模型建构:共建增值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判断职业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以“增值”的依据。在传统模式下,不同类别学生增值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不同的:对于智力性质的评价,通常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用书面测试来考量学习是否增值;对于素养等非智力方面的评价通常通过成熟的心理量表,了解学生在特定方面是否具有增值。然而,完整的增值评价需要整合学生的多维数据,根据特定的情境利用不同的数据评价学生的增值情况,这就需要对内容标准和范畴标准进行优化:内容标准的优化通常按照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特征,根据提示、引导和强制淘汰的方式开展,比如淘汰不能使用的技能、优化过时的技能、引导面向未来的技能;范畴标准的优化是指对增值的范畴进行审量和调整,比如数字素养成为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能力时,需要及时将数字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各个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改进程度进行检测、反思和修正,教师也需要根据标准的变化实施教与学的调整。

(四)评价反馈:以后效优化运行体系

对评价系统本身的评价反馈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评价效能。对此,一是要确定评价反馈的主体参与方式。核心为确定评价内容是否遗漏,学习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增值,教师教学组织是否契合增值要求,同时优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关系。评价内容梳理的关键是挖掘出学生能力增值的范畴;学习内容梳理的关键是通过证据证明学习内容的有效性,为改进教学做铺垫;教师教学梳理的关键是评价教师在学生增值过程中的影响,并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改善教师教学;利益相关者的反思旨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中,相关利益者形成对话机制,比如对技能较弱但增值较大的学生与技能较强但增值偏弱的学生进行排位反思与调整。二是要确定评价反馈的改进调整机制。增值评价运行方式的调整建立在协商后的共识上,核心是建立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反馈机制,比如按照年度或者毕业周期进行评价权重、内容等方面的调整,同时面对应急性重要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增值评价契合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

来源:《职教论坛》

作者:彭飞霞 1,2  张家军 1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2.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5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