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如军: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的改进策略
教师评价是促使高校教师履行职责、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现存问题的认识,展望未来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应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确立专业发展为主、绩效问责为辅的评价取向
开展教师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质量。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过于强调绩效而忽视教师个体发展的现象,不仅无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易导致教师在追求真理和追求利益之间陷入矛盾冲突。基于国家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高校在教师评价制度设计上,应确立“专业发展为主,绩效问责为辅”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高校教师学术职业与学术活动的特点,以“跳一跳,够得到”为基本准则,适度减少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促使教师回归专业发展的主线。
1.要注重实施发展性评价
以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教师评价应当基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业属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帮助教师建立职业信仰与发展目标,“在大的职业发展生态中重构有益于自身职业生活成功与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子生态,并从工作中获得上进动力、成就感与生活上的幸福感”。这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根本是推动教师发展的手段,教师评价是一种指向教师、基于教师、服务教师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层面看,高校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重两方面:一是鉴于高校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高校应做到“以师为本”,在实施评价过程中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既保证他们对评价过程有相应的知情权,也保证他们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且实质性地参与评价。二是注重向教师提供评价结果的反馈。这里所说的结果,不仅是评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出教师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完成业绩任务的同时,能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完善。
2.要注重教学、科研评价的全面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教师评价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借助评价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满足感,鼓励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教学学术与职业发展的相互融合。高校应改变当前教学评价仅仅关注教学工作量饱和度的情况,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优化和调整,适度加大课程设计评价、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等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比重。
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高校科研质量,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重点应放在学术创新、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等方面,以克服重量轻质、重模仿轻创新等倾向。要适度减少科研评价的数量化指标,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原创提供宽松的外部支持环境,激发教师对科学探索、真理探索的热情,促使他们成为自觉践行“我要发展”的教师。
(二)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师德评价的成效
师德为先是教师发展的第一理念,也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评价,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全面做好师德评价工作。
1.注重师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选择师德评价的主体时,应注重评价依据和信息来源的丰富性,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尤其是不能用教师自评代替师德的总体评价。因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一种以学院和专业为本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也大多框定在学院与学系的范畴之内,所以从评价主体看,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主体可以是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学系教师、教师本人和学生等。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独立进行评价,再由学院对这些评估得分进行整合和加权,从而得到一个更为全面、综合与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结论。
2.注重师德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师德评价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情感、态度、意志与行为的全面评价。为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符合高素质教师成长需要以及符合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师德评价体系,应注意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全面覆盖师德师风评价的各个维度。例如,可以在爱国爱岗、勤勉敬业、爱护学生、严谨治学、教学认真、社会服务等六个方面设定不同层级的正向标准,作为教师必须严格遵循的评价指标。同时,也要在遵纪守法、学术道德、诚信教学等方面构建负面清单,以确保在高校教师可能发生不良师德行为时采取预防措施。
(三)坚持差异化评价,推动教师分类发展
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有不同的教师评价定位,不同学科专业及不同岗位的教师也应有不同的教师评价要求。
1.加强基于高校定位的差异化评价
基于多样化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同时设置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现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通常有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之分,两种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任务和发展定位,其教师评价定位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教师评价的基本定位是,借助评价促使学校回归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目标上,在这一目标之下,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应以促进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宗旨,注重引导教师开展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强调教师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注重激发教师产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应用型研究成果;借助评价推动高校教师服务社会,以此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的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的水平。
对于学术型高校而言,其教师评价的基本定位是,以创新为根本要求,服务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基本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学术型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推动教师进行前沿的学术研究,促进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调教师以高水平的能力服务国家重大产业、行业,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加强基于教师岗位的差异化评价
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差异极大,不同教师因优势特点不同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诉求也千差万别,因此“一统化的教师评价对于不同岗位、学科和任务的教师来说便是不合适、不科学和有害的”,只有实施差异化评价,才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功能。
第一,建立以学科、专业为本的教师评价。高校不应把教师评价权力都集中在学校层级,而应该大胆地下放到学院和专业,在高校提出教师评价框架性文件的基础上,由学院、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基础去制定教师评价细则,并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实施。第二,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师岗位分类评价。高校应当设置明确的岗位分类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把分类评价从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延伸到职称晋升上,形成纵横贯通、上下一致的分类评价举措。例如,承担教学为主岗的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其主要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其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考察其为学生的“已知”获取、文化传承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而承担科研为主岗的教师,其评价重点在于探索“未知”的成效,关键是考察其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作者:曹如军,钟宛倬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