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哲卿: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与实施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和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考试评价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和高效。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可以实现试卷的自动生成、自动阅卷和成绩自动统计等功能。计算机还可以对考试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面,可以帮助学校管理层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情况,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全面、准确的教学情况报告。

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
构建一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效、准确、便捷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评估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必须遵循一系列设计原则,以确保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改进性。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如图1所示,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适应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体系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反映教学的本质和过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真实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同时应涵盖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保障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另外,还应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框架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数据采集是整个保障体系的基础,负责实时、准确地收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采集层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数据抓取、API接口等,实现了与高职教育系统中各数据源的无缝对接。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将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整理和分析,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冗余信息,提取出对教学质量评估有实际意义的关键指标,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在构保障体系时,关键技术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支撑起各层次和组成部分。在保障体系中,数据挖掘技术是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发现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关联,如学生成绩与教学资源使用、教师评价等因素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通过构建分类模型,预测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等,为个性化教学和干预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方法是教学质量评估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揭示教学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保障体系中,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平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描述,提供直观的数据概览。利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效果评估。通过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究多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相互关系。
可视化技术是将复杂数据以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出来的技术,有助于非专业人员直观理解数据和分析结果。在保障体系中,可视化技术通过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形式,将数据分析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通过实时更新的数据仪表板或数据墙,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图2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框架
构建并实施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遵循明确的实施步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设计之初,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调研,识别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设计提供实际依据。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计算机技术和工具,建立数据采集机制。通过与教学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中各类数据的自动采集。最后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来源:《中国信息化》
作者:唐哲卿 黑龙江职业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