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璐璐:“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路径探究 —基于26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文本分析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一)探索内部质量保障的协同治理
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具有“有组织无政府”的松散性,而内部质量保障恰恰又是需要全员聚焦共同目标,共同发挥作用的工作。协同治理是指来自跨部门的多元主体对于特定复杂的公共问题,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形成地位平等、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享权益、共担风险的治理结构,以此使各利益相关方均受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二者在主体、组织结构和目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理论适切性,构建高职内部质量保障的协同治理路径则可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质量保障的实质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质量保障组织去中心化,进一步发挥院校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社区等相关社会组织力量;二是质量保障的机制由行政强制转向为协商,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质量保障议事委员会,建立学校管理层和师生间常态化交流座谈制度,围绕学校质量目标,鼓励师生提出创造性意见建议,形成集体智慧;三是质量保障实施动力的来源由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导向转向内部主体间的协定契约,其着眼点就是各方主体的共同利益,学校要在充分调研了解各方需求的基础上,设置推进与激励措施,兼顾各方利益,协同权责利;四是质量保障运行向度是多向的,可以是依据制度的自上而下,更多的是合作活动起主导作用的,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师生员工与其他相关人员间平行的协作;五是质量保障体系作用的范围由院校内部拓宽到行业、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等领域,吸纳行企人员进入质量保障队伍,发挥院校优势与区域企业形成紧密耦合的共同体,强化其在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建立循证取向的师生发展质量诊改平台
循证取向的教学诊改是相对于传统基于经验为主的诊断,以教育评估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形成有效的教学证据链,并开展科学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其逻辑过程包括信息收集、证据生成、证据评价、证据使用、教学诊断、教学改进六个步骤,其重点是证据信息的可得(证据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可靠(证据的真实可靠)和可用(证据与诊断问题的匹配)。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在现有质量诊改平台基础上进行三个方面的优化:一是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过程性指标,完善教情和学情质量指标库,优化现有质量目标链和标准链,从学生生源、培养过程到就业等阶段的采集数据信息。生源方面重点包括招生情况、学生基础、专业认知、职业期待等;培养过程重点包括学生在校期间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职业能力发展、以学为中心的学校治理等方面的评价;就业方面重点包括学生毕业短、中、长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的企业评价和学生自评信息,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了解学校教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通各业务系统间的屏障,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促进各业务领域质量数据的安全共享,为诊改平台的高效运行打牢数据基础,实现数据治理。三是根据诊改工作流程,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价维度,形成与标杆院校的横向常模比较和学校内部的纵向增值比较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跟踪评价,深化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质量保障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升级诊改平台的预测预警功能,通过质量数据的分析建模,构建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形成规划执行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链,实现指标数据间的互联互通、逐级挖掘,更好地分析学生学习行为、预测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指导师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使质量保障为学校办学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精细、精确的依据。
(三)优化学校质量文化的总体设计
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总体设计容易缺少系统性,具体措施也难以落地,需要进一步厘清质量文化的内涵表征,优化总体设计。欧洲大学联盟将质量文化定义为致力于持久提高质量的组织文化,认为其包括文化(心理)和机构(管理)两个特有的要素,前者包括组织中人员对质量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后者包括为提高质量和协调工作而制订的各类管理程序。参考此框架,高职院校在构建质量文化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制度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质量保障相关评价、保障和提升的制度、机制和工具的制订和研发的同时,更要关注各类人群为学校总体目标达成而努力的个人承诺、态度、心理和行为因素,这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各要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参与、信任和反馈机制开展互动,发挥作用。二是处理好学校总目标和个人质量目标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既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全局视角确定学校总体的质量目标,又要将学校愿景和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具体目标紧密结合,兼顾师生发展的个人目标,形成上下融通的质量目标体系,着眼师生利益,细化各层级目标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与资源,并实施质量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改进工作目标和任务,使各方诉求在目标完成后得到合理的认可和满足,保证目标体系对全员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三是通过多元渠道来强化质量文化环境的营造。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需求,通过不同形式营造质量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全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加强,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引导师生践行质量文化,将质量治校的精神自觉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四)进一步完善匹配双高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
“双高”计划要求以价值导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问题导向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目标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由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在不断适应双高要求基础上作出系统性的完善:一是强化目标导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围绕双高计划建设方案,系统规划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双高建设要求转化为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细化为质量诊改目标,落实任务举措,使诊改融汇到学校各项重点工作中,为双高建设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二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化特色。根据双高计划对院校办学“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相对接”等要求,突出内部质量保障的类型化特色,进一步面向区域经济、行业企业,设计行业、企业多主体实质参与的质量评价与管理机制,整合行企专家、能工巧匠及政府相关人员共同推进具有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热点的教育评价改革。三是引入优质第三方参与评价。进一步拓展内部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由院校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质量评估,建立基于公共报告制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发挥院校自主保障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强化来自外部的监督、审计功能,确保质量保障工作的公信度和有效性。
来源:《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柴璐璐(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 , 广东 深圳 518172)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