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双高”背景下新设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研究——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设实践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模式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完善职业院校尤其是新设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管办评分离、增强内部治理能力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模式被总结为“55821”体系,具体含义为:“五纵、五横、8字螺旋、两大引擎、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55821”体系
二、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构建与运行
学校层面诊改作为诊改五横层面中的关键,对于其他层面诊改的开展具有统领、支持的作用。其质量主体涉及学校各个部门,主要任务分别是实现纵向系统目标、标准的打造成链和实现各部门岗位职责与标准的构建运行,主要目标是依据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及标准,建立实时有效的监测反馈,确保各部门工作支撑目标达成,优化部门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做好服务。
新设立高职院校在质保体系建立过程中障碍明显、内容复杂。因此,为切实消除矛盾、破除障碍、厘清思路、抓住重点、有序推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新设立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诊改工作的开展可从组织体系的构建、8字螺旋的建立与运行、目标任务的分解、质量监控的设计四个方面重点进行研究实践。
(一)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组织体系构建
诊改学校层面组织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质量主体(各职能处室、各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工作责任,便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诊改的有效运行,主要工作有以下三点。
1.成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是全面协调统筹质量保证工作有效开展的机构,主要负责学校内部质量分析和顶层设计。同时,为方便工作开展还应在委员会下常设办公室,一般可称“质量控制办公室”或“质量管理中心”等。办公室总体负责组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在学校层面诊改建设中起主体组织作用,在其他层面起协调组织作用。
2.确定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
确定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是厘清部门权责的过程。主要方法是依据学校战略,按上级机构设置相关规定,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调整部门设置,将各部门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对应到“五纵”系统中。
3.完善各部门工作职责与标准
完善各部门工作职责与标准是指在厘清部门归属后,各部门按照“权责明晰”的原则制定部门职责,将职责转化为具体工作,同时形成“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的工作标准,对于主要流程化业务形成标准流程图,废、改、立部门相关制度支持工作开展,最后可用部门工作手册的形式呈现相关工作成果。
(二)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8字螺旋建立
学校层面诊改的8字螺旋建立要结合学校层面诊改的主要任务展开,重点做好事前“目标标准”,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等关键阶段。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8字螺旋建立可按照表1思路实践。
表1 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8字螺旋建立
(三)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目标任务分解
学校层面诊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逐级落实学校发展目标及规划达成,因此做好学校各部门目标任务分解,形成“上下贯通,左右支撑”的目标树,得到部门具体工作,形成工作计划就至关重要。对于新设立高职院校由于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固有思维方法所确定的任务难免遗漏、交叉,计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为了强化部门目标任务分解的科学性,可借鉴WBS工作分解结构原理,其基本方法步骤是:首先,根据学校目标及要点,用工程的视角将目标要点分为各个大类,并描述该大类工作的总体成就,形成本大类的工作目标,并支撑学校的总目标达成。第二,依据每一大类中的目标,用项目的视角具体化为有成果交付的一级目标任务。第三,依据一级目标任务,用子项目的视角再将其具体化为支撑一级目标任务的二级目标任务,若一级目标任务不可再划分则跳过此步。第四,若二级目标任务中还存在二级院系工作,则再将其具体化到二级院系承担的三级目标任务。第五,各部门将分解到的目标具体化为工作。第六,若工作由若干活动构成,则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分解为活动。目标任务分解树如图2所示。同时,在目标任务分解中还应将上年度未完成工作纳入本年度继续执行,为了保证分解工作的齐全完整,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划、工作要点、部门工作职责等分解确定。
图2 目标任务分解树(参考)
(四)新设立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诊改的质量监控设计
质量监控作为诊改的核心,就是要在传统事后监管的基础上,强化事中及时监测、反馈、改进,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事中监控的重要途径是要通过学校信息化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数据,与预设的质量监控点对比分析。新设立高职院校由于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且数据量小,因此对于学校层面诊改的质量监控需要“因校制宜”,加强现有平台利用效率,深入数据挖掘分析,改革创新工作模式。
学校层面的监控点可从“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收支、办学目标与定位、领导作用、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社会评价、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各部门计划完成度、学校建设目标达程度、部门教师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出发进行具体设计,主要可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实践:
1.用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10余年。当前,系统已经发展成为集单机版、网络版和数据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化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系统,为全面了解学校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因此,新设立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诊改过程中要用好数据系统,做到常态化采集,及时更新数据,做好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将数据系统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2.参照一页纸项目管理法实施部门工作计划过程监控
诊改中要求,质量应该由质量主体内在进行保证,激发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理念。在学校层面诊改中,各部门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达程度)是支持学校年度工作及发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含新设立高职院校在内)大都采取教学、行政督导的方式对部门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在体现质量内在“能动性”方面还较为欠缺,归结原因还是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滞后。
一页纸项目管理法(OPPM)利用一张表格恰到好处地把一个项目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和时间、成本、责任人等有序地排列起来,使人一目了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其核心,具体内容可参见参考文献。在部门工作计划的制定过程引入一页纸项目管理就是要通过图3的计划呈现形式,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用一张表向工作执行者、工作监督者、工作管理者等各方清楚地展现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便清晰地知晓哪些目标任务进展顺利,哪些目标任务落后于设定的进度,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以便能实时调整解决。

图3 参考一页纸报表呈现部门工作计划
来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田川a,董欢欢b(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a.发展规划处;b.电子与信息学院,陕西宝鸡72100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