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曙光:教学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
一、教学诊改视域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理念
OBE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重在成果,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强调要建立起相应的体系,凸现“目的—体系”之间的关联。而教学诊改是以评价体系为支撑,以诊断不足持续改进的手段,最终达到提升质量为目的。教学诊改正是联结OBE理念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桥梁与纽带。本研究尝试以OBE理念的结果导向为指引,采用逆向设计手法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以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为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为参照,以推进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从“评价课堂教学”到“反馈诊断结论”,再到“持续改进提升”,形成“评教改”一体化闭环课堂运行范式,从而构建教学诊改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教学诊改视域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着眼于评价为了诊改,研制不同类型课程观察与评价量表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活动的相关质量监控点进行常态化监测、数据收集、原因分析,评价是为了诊改。要实现精准化的教学评价,首先要确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点,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而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课程评价量表应具有课程特色而呈现质量监控点的差异化。目前高职的课程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实践课、思想政治课、艺术类课、运动类课六大类。笔者认为这六大类的课堂观察与评价表有共性的评价指标,比如职业风貌、育人态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指标要素大致相同。同时也应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技巧、教学效果、教学创新等要素会因课程类型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
不同类型课程评价量表的诊断要点与评价要素选取呈现不同的特点。理论课评价量表注重理论如何联系实际,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重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课评价量表应该强调课程内容模块化与项目化,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注重专业技能提升,注重劳动教育与职业荣誉感培养;理实一体课评价量表注重讲练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理论掌握与实践应用;思想政治课评价量表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让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艺术类课程评价量表强调艺术理论与专业训练的有机融合、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注重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运动类课程评价量表则重视教师示范操作的准确、规范,注重教师讲练结合与动作指导、突出学生的训练及效果,注重学生运动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把以上各种类型课程的特点融入诊断要点与评价要素中,使课程观察与评价的针对性更强,评价目标更聚焦,教学诊改更加精准有实效。
(二)着眼于家国情怀培育,评价诊改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能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要把思政教育情况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思政教育的第一标准。着眼于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诊断、突出德育内化,聚焦“爱国、求知、创业、兴工”,全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思政课”是一门激励学生投身建设时代伟业的理论大课。思政教育评价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思政共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思政教育互动平台,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以思政课引领课程思政共同育人、同向同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可重点设置思政教育元素植入情况、思政融入方式、是否全过程融入、职业素养培养情况等观察点。引导教师备课时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堂上进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能够自由转换,融为一体。通过对教师的思政教育是否实施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诊断与评价反馈,提出改进措施,督促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品德培养,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勤奋向上等职业精神。通过评价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不足、行为上的偏差,引发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反思与德育的内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三)着眼于教学诊断精准画像,注重大数据分析与教学评价手段创新
只有教学诊断精准画像,才能发现真问题,改进措施才更有效。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高效、准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评价结论。高职学校要搭建和共享高效率的大数据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制定各部门相互兼容使用的编码规则,打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融合全校的大数据,督导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对比分析学校大数据,从而客观立体地给个体精准画像。
要实现课堂教学诊断与评价的高效准确,首先是数据来源要唯一,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即时采集、信息资源要共享,从学工系统中提取课堂管理数据,从督导、教务系统中提取教学评价、成绩评价、课堂活跃度、学习活跃度等数据,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统一数据存储格式,然后对数据进行校对与核验,合并交叉的数据集,纠正偏差与错误,确保数据准备一致。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存储与共享,再进行数据分析与管理,针对评价等级较低的教师要进行预警与信息反馈,让教师依据评价结论与诊断反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提升。
(四)着眼于坚持教师学生本位,诊改促教师能力提升和学生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专家评价表与学生评价表两种类型,两类评价表都设置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教师为本位,通过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评价反馈持续改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时,课堂教学评价质量监控点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态度与素养、教学内容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效果与创新等维度进行设置。由于专家与学生的评价视角与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评价教师的量表应该分为专家评价量表与学生评价量表,让专家和学生依据自己对教师课堂教学形态的观察与感受作出评价,对各具体指标的权重以百分制的方式计算教师个人总评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不应该是被动的,对于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应该有发言权。只有主动参与,教师本人才有积极性,才会主动配合诊断与评价,重视评价反馈信息,自觉改正不足,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归宿是通过诊断与改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引领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习效果评价。对于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专家评价量表与学生评价量表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专家是依据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活跃度、师生互动效果、课堂问答的准确度、小组合作展示效果等观测点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而学生则是围绕自身对于知识技能的习得情况、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能力提升与情感体验等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综合专家及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诊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着眼于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实现教学诊改动态循环与质量螺旋提升
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改进提升,而传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过分重视甄别功能,教师始终处于被动评价地位,教师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结果,甚至在专家来评课时也改变常态的教学模式,为了评价进行专门设置的课堂教学,这种为了评价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是功利化的课堂,课堂评价达不到诊断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学诊断与评价要针对教师常态化的原生课堂才有实效,要淡化评价的考核等功能,让被评价的教师深刻认识到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个人提升,自觉主动地参与并配合教学诊断与评价,主动接受评价反馈,乐于持续改进教学。
科学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是既要对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有效的评价,更应该做到通过反馈评价结果,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一是让教师的先进做法与亮点特色得以继续发扬甚至推广,实现评价的正向激励功能;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反馈,教师个人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对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增值作用。通过对教师课堂进行下一轮的观察、评价、诊断、改进,形成课堂观察、评价与教学诊断、改进的良性循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螺旋提升。评价是为了改进,通过持续诊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提升。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作者:何曙光,李君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