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理论>详细内容

研究理论

李钰: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探析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3-09-15 09:05:0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程诊改的过程与步骤

(一)更新理念,统一认识

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学工作诊断改进的全员培训,组织课程层面诊改专题研讨交流,帮助教师充分把握课程诊改的意义、诊改工作的目的、流程。发放诊改工作指导手册(指南),指导教师科学开展课程诊改,提高教师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保证能力。教师课程诊改的理念和思路清晰,问题导向鲜明。师生认同并积极参与课程层面诊改。

(二)构建体系,加强保障

首先,要制定课程层面诊改制度。课程层面诊改制度与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建设和运行方案相匹配。课程层面诊改制度明确诊改工作的对象、范围、路径和机制,与学校层面、专业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诊改上下呼应衔接。其次,要制定规范课程质量生成过程的相关制度。制定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如课程标准撰写工作标准(格式体例)、教案撰写工作标准(格式体例)、教案检查工作标准、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工作标准、作业布置与批改检查工作标准等。制定教材选用和管理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和同行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再次,要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和阶段性检查及验收工作相关制度和标准,以及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对课程建设立项、过程监督、总结验收等工作进行规范。同时明确各个环节材料的格式体例和撰写标准。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参考相关文件要求,并根据上位文件变化及时进行修订。

(三)打造“两链”,自主诊改

职业院校要构建课程层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将学校层面和专业层面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逐层落地分解到课程层面,体现目标链的上下贯通衔接。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规划,各专业制定本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各课程负责人制定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自上而下分解,形成课程层面的目标链。学校课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常规教学文件规范齐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工作标准、业务流程规范,形成制度汇编和标准汇编,构建课程层面的标准链。对照目标链和标准链,聚焦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开展诊改,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举措,建立持续调整更新的动态优化机制。

(四)建设平台,动态监控

职业院校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学校人才培养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和建设数据管理平台。利用课程教学和建设数据管理平台支撑课程层面实时诊改,提高诊改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数据管理平台记录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过程数据,通过数据监测、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以及预警发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举措,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帮助课程建设团队及时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以保障课程建设成效。

(五)过程积累,考核评价

职业院校在课程诊改过程中要加强过程性材料的积累。第一,要撰写、搜集、整理阶段性课程自我诊改总结报告。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层面诊改制度,课程团队定期(每年、每学年或每学期等)撰写课程教学或课程建设自我诊改总结报告,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标准,围绕目标、结合数据和事实找差距,报告内容完整,包括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进举措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等。各年度课程自我诊改报告能够前后呼应互相衔接。第二,要撰写、搜集、整理课程建设方案和阶段性总结。参与校级及以上课程建设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并撰写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材料和项目验收总结材料。课程建设方案与学校制定的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对接。第三,要梳理课程标准,优化调整相关佐证材料。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调整要求和上位文件要求定期优化调整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优化要有依据、有相关会议记录和过程性材料支撑。第四,要梳理课程建设相关显性成果。要对课程建设中形成的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开发的微课、网络课程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创建的优质实训环境和条件,以及信息化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成果等进行总结,形成系列成果。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李钰(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赵锋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