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 以文创赋能非遗,让千年民俗焕发新生
百千万工程 | 以文创赋能非遗,让千年民俗焕发新生
以文创赋能非遗,让千年民俗焕发新生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岭南薪火突击队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中旬,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岭南薪火突击队深入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开展“抬大神”非遗文化调研与文创产品开发实践。团队始终秉持“传承文化、创新赋能”的初心,通过深度调研、文创设计与实践驱动,探索传统民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连州民俗文化节,见证非遗与文旅融合魅力
2024 年,岭南薪火突击队首次参与连州旅游文化季,被其深厚文化底蕴震撼。首届活动持续近半年,12 场文旅盛宴将“诗豪善郡 福寿连州”品牌推向全国,“到连州过周末”深入人心。刘禹锡文化广场的博览会、巨凤凰升空、“打铁花”等表演,尽显非遗与文旅融合潜力,全年接待游客超 153 万人次,文旅创收突破 15 亿元。今年再赴文化季,海阳湖公园化身大剧场,巨型 LED 屏、无人机与烟花共舞,九场风格各异表演带来顶级视听享受,让队员们看到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
深入保安镇,探寻“抬大神”非遗精髓
01亲身参与,体验民俗热情
去年重阳节,岭南薪火突击队首次亲身参与了保安镇的“抬大神”活动。队员们跟随巡游队伍,记录“摇高神”的震撼场面,近距离捕捉判官、使者等角色的独特扮相与仪式细节,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活动氛围。这些经历不仅让队员们对“抬大神”有了直观的认识,更为后续的调研与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02走进四十九福地,理解文化内核
带着对“抬大神”的初步了解,岭南薪火突击队走进清远市保安镇的第四十九福地。在这里,队员们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深刻理解了“抬大神”与福地文化的内在联系。作为保安镇的重要传统活动,“抬大神”不仅是热闹的仪式,更是当地人祈福文化的具象表达。
深度调研,精准把握非遗脉络
01村民调研,倾听基层声音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抬大神”的传承现状与村民需求,岭南薪火突击队深入保安镇的各个村落,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关于“抬大神”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村民参与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文创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02政府访谈,明确传承方向
在与保安镇政府及村委会的访谈中,岭南薪火突击队进一步明确了“抬大神”的传承方向。
保安镇专职副书记何小星热情地欢迎突击队前来深入了解“抬大神”文化,他表示“抬大神”是保安镇重要的文化根脉,镇政府会全力配合突击队开展各项工作;
▲保安镇专职副书记何小星
保安镇人大代表黄斌指出,“抬大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核,但目前传承工作缺乏壮大与创新,社会关注度也有待提升,不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传承;
▲保安镇人大代表黄斌
保安村团委书记廖凯峰带领队员参观了与“抬大神”相关的服饰和面具,强调文创产品设计要突出角色特征差异。会后,镇政府明确表明将全力支持突击队的文创设计工作,积极对接各类资源助力“抬大神”的传承。
▲保安村团委书记廖凯峰
文创设计,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基于前期调研,岭南薪火突击队开始了一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团队深知,要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就必须将其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时尚的方式呈现。
在设计过程中,团队紧扣“抬大神”民俗活动的角色特征与标志性差异,重点突出了“大神”“判官”“行者”等角色在武器、服饰、动作上的差异,并辅以色彩区分,设计出了高神模型、面具书签等一批具有高辨识度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让非遗文化“可带走、可传播”,更让年轻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青春力量献乡村,文化传承不停歇
此次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创+青年"的创新路径。岭南薪火突击队以青春智慧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沉睡在乡野的非遗文化焕发时代生机,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与保安镇的合作,推动"抬大神"文化IP化、产业化发展,助力清远打造粤北非遗传承示范样板。
▲大合照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