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乡遇终章,青春续篇
百千万工程 | 乡遇终章,青春续篇
乡遇终章
青春续篇
百千万工程
蝉鸣渐歇,夏意微凉,当最后一缕夕阳为教室的窗台镀上金边,“岭”青聚福保安突击队与岭南乡旅赋能突击队此次“三下乡”之旅也悄然画上了句点。那些在田埂间丈量的脚步、在课室里绽放的笑容、在星空下畅谈的夜晚,此刻都化作掌心的星光,闪烁着滚烫的温度。从打包行囊时的期待,到踏上乡土时的新奇,再到离别时的不舍,短短数十天,用青春的热忱,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他们的故事。现在,让我们轻轻翻开这本“乡”遇纪念册,一起重温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
馆藏深处的文化灵感
为助力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岭南乡旅赋能突击队走进清远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探源与农文旅IP创想的实践之旅。民俗展区里,连州保安镇“抬大神”民俗的老照片尤为吸睛,瞬间点燃了团队的创作灵感——大家琢磨着从当地古建筑中提取特色元素,以非遗“抬大神”为原型设计卡通角色,或是将农产品与本土“福”文化相融合,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福娃系列。
这场博物馆之行,既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寻根,更掀起了一场热烈的IP创作头脑风暴。接下来,突击队将持续深挖地域文化富矿,让沉睡的历史符号转化为鲜活的IP形象,为农文旅产业注入青春活力,以实际行动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街巷间的调研足迹
两队成员们抖擞精神、整装待发,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调研目的地进发。他们穿梭在街头巷尾,手持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将文旅、文创以及学生资助政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递给每一位居民。通过三线联动的调研模式,既能精准捕捉乡村在文旅开发、文创产业推进中的实际诉求,也能切实掌握困难学生群体在资助方面的迫切需求。这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方案、落地切实可行的服务项目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让青春力量真正精准对接乡村发展所需,让服务效能直抵民生痛点。
古观深处的时光对话
漫步古老道观,青瓦粉墙在层叠绿荫中若隐若现。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一缕香火的醇厚混着草木的清芬便扑面而来,瞬间涤荡了旅途的尘嚣。驻足殿前,雕梁画栋间的飞檐翘角似欲刺破苍穹,殿内神像面容庄肃,案上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细碎的光影。道长身着素袍,笑意温和地讲述着道观的百年沧桑——从始建时的缥缈传说,到历代修缮的点滴故事,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时光的沉香。后院那株古柏虬枝盘曲,苍劲如铁,据传已在此守护了数百年,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岁月流淌的轻响。
此行不仅指尖触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润肌理,更在这份清幽里读懂了道法自然的宁静深邃,为后续的调研积累了鲜活的文化注脚。
访谈间的文创巧思
下乡期间,“岭”青聚福保安突击队就农产品文创设计及产品开发事宜,与何书记进行了一场深入访谈。访谈中,队员们展示了两款风格不同的农产品文创线稿设计,这些设计可用于包装、IP打造及亚克力书签等周边产品。何书记结合实际提出建议:设计需强化地域辨识度,可融入福山道教文化、富硒土地、自然养生等本土元素,同时参考香芋叶片纹理等特征优化细节,突出高山农产品的原生态优势。针对书签、明信片、包装袋等文创产品的规划,他进一步指出,应紧扣健康养生理念,通过包装传递产品的自然生长环境信息,以此提升附加值,更好地适应市场定价。
此次访谈为保安镇文创产品的精准定位与本土元素融合指明了方向,将推动文创设计向更贴合地域特色与市场需求的方向优化。
灶台边的烟火温情
忙碌之余,团队的温暖藏在每一餐烟火里。在袅袅炊烟中,队员们穿着沾着烟火气的队服,在闷热的灶台前以锅铲奏响温暖乐章,切菜声、翻炒声交织成动人旋律。他们是餐桌旁的守护者、团队能量的补给站,虽没有调研时的奔波、参观时的瞩目,却在每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里藏着对伙伴们的细致关怀。这份如灶膛火苗般不张扬却持续发热的付出,让团队在疲惫时寻到慰藉、忙碌后收获暖意,成为“三下乡”里最质朴动人的注脚。
大巴驶离时,后视镜里的身影渐成光点,这场关于成长与奉献的旅途暂告段落。行囊里满是乡土馈赠,更有被淳朴浸润的初心、被责任淬炼的勇气。并肩作战的深夜、笑容填满的课室、握过的粗糙手掌,都在诉说:青春的意义,不止于书本答案,更在于走向土地时的躬身与真诚。
暂别不是终点,是带着滚烫记忆重新出发。愿他们携着乡野的风,成为更有力量的自己——这片土地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