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学团队一行赴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学习交流
深入调研学经验 推动发展建新功
我校教学团队一行赴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学习交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进一步聚焦专创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办学特色、促进内涵发展,7月21日,我校教务处处长翟树芹携同现代管理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相关领导、专业主任及教师代表的教学团队一行来到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研学习交流。

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杨泽丽、校长助理黄波,党政办主任张辉伟给予了热情接待。

在盛华职院党政办张辉伟主任指引下,我校教学团队一行先后参观了盛华职院的互联网营销学院、健康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盲人学院;参观了唐人坊非遗学院展示厅、民族服饰博物馆、虚拟现实(VR)实训中心、红色思政体验中心、5G+VR智慧教室、VR电商直播中心、盲人学院康复治疗实训室、盲人音乐学院以及位于百鸟河数字小镇的盛华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深入学生的实训课堂,观摩学生正在进行的思政课程VR学习,非遗刺绣、蜡染,康复理疗,电商直播,企业项目运营等实训课程学习情境。调研了解学习盛华职院在推进爱心扶贫教育、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文化育人、虚拟现实教学、企业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随后,我校教学团队一行与盛华职院校长助理杨泽丽、校长助理黄波,党政办主任张辉伟等领导开展了主题为“聚合共生、人才增值: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新范式”座谈分享交流研讨会。

会上,盛华职院杨泽丽校长助理、黄波校长助理,分享了盛华职院在“现代工匠人才增值培养服务产业探索实践”,「数字工匠、智造工匠、营销工匠、服务工匠」人才增值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型样板的经验做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有爱的加持:我们做教育、做扶贫、做公益、做创新这一系列的事,非常贴近教育扶贫概念,也更符合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最核心的是,爱是第一性原理,从底层逻辑培养学生蜕变。
从「学以致用」到「以用导学」现代工匠的培养之道:我们这些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过去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旨在先学后用,现在我们倡导「以用导学」,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谓「用以致学」就是,未来需要用什么,就针对性学什么,然后改革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内容。针对「用以致学」,我们提出「以用导学、实境育人、分岗培养」。以用导学指的是以岗位为导向培养有用的数字技能人才;实境育人是指要做成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场景来育人;分岗培养指的是重点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类岗位,「软硬兼施」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双生性」产教融合,让产教可持续发展:我们过去做产教融合,很多时候做的是模拟,即使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也无法做到可持续。例如客服行业,在双十一、618 期间做活动,半个月就把事情做了,做完之后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但是通过「双生性」产教融合型实体,即可解决无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让「既办教育也办产业」从想法变成现实。第一,我们实施「三真」的人才培养,在院校里面通过产教融合型载体多维度保障「真实项目、真实交付和真实分配」。第二,我们建立了「三全一体」的管理机制,完善校企全职人员协同生产教学、全流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培养、教师经理身份一体化的「三全一体」运营管理机制。包括我自己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第三,整个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发生了多元化的改变。不再是以考试、技能竞赛、升本作为我们的职业目标。综合以上三点,便是双生性机制的创新。
人厂岗融合彼此开放: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是要去解决人厂岗匹配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人厂岗匹配要运用人厂岗一体化增值运营的闭环思维。有几个方面的根本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职业教育的学生找到工作了吗?工作是否与我们的岗位、专业强关联?学生是否找到了他能驾驭的工作?这都是最朴实的问题。因此,需要人厂岗融合彼此开放,构建更为真实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本次调研学习交流,双方对于彼此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建设规划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学院之间的情怀和合作友谊关系,对于我校二级学院办学单位以及各专业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培养专创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来源 | 教务处(图书馆)
初审 | 丁丽梅
复审 | 卫丽君
终审 | 翟树芹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