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意义与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做了战略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场所,发挥着人才培养、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等多重功能。高校党建的成效如何,是观测党的建设整体质量的重要尺度,更是关涉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系统回答好“为什么要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这一根本问题,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即将见证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并迎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越是面临重大考验,越要自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的重要经验。正如习近平所言,“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高校党建是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政治发展逻辑与教育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既关涉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关涉时代新人培养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高校中加强自身建设,以及如何有力推进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聚焦新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实际问题,明确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重点领域等基本问题。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思想体系,是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定政治结构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意识只有上升为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由社会成员普遍自觉认同,成为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思想观念体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理论特质决定的,是经受了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历史和现实也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二)目标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是高校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党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一批批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成了高校党建的主要任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目标。此后,关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同步推进。

用户登录